长期坚持跑步能让你的大脑更聪明吗
长期坚持跑步真的能让你的大脑更聪明吗?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早在18世纪就提出著名论断:体育哲学运动观和生命观,他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所进行的运动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蛋白质是生命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生命运动是蛋白质的固有属性和重要的存在方式。生命是有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变老,而运动的意义在于我们不止是对于空间的移动,而是对于时间的移动。80岁高龄的伏尔泰还和朋友一起登山看日出,他因为运动保持了身体的健康与活力,他在慢慢变老,却比任何人都年轻。
运动之于我们是必不可少的,身体健康是我们运动的最终目的,人类对于探索运动对健康的作用,从未停下脚步,而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 John Ratey)著作发表的《运动改造大脑》一书,更是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它揭示了大脑与运动的联系,将人类的研究带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瑞迪博士用大量强有力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告诉我们,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大脑发挥最大潜能。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人们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消除焦虑、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可以增进学习力与记忆力,防止甚至逆转一些大脑老化引起的衰退。
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内珀维尔中学的“零点体育课”的实验项目验证了运动与学习的关系。零点体育课(Zero Hours PE)也叫做“学习准备型体育课”,是一种通过运动提高学生意识状态,为一天学习做好准备的新型体育课。研究证明,运动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同时运动后的学生多巴胺增加,学生学习兴致维持在较高水平,最终所达成的学习效果可见一斑。零点体育课不仅让内珀维尔的学生成为最健康的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成为最聪明的学生。
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在提高,运动锻炼的方式也愈来愈丰富和多样化,性价比最高的大概就是跑步了,不论场地、时间限制,穿上运动鞋就可以出发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开始做关于跑步对大脑的影响的研究,他们进行了户内外跑步者、马拉松运动员以及一些动物实验,证实了跑步可以影响我们的大脑皮层。2008年发表在《大脑皮层》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跑步与大脑化学递质的改变有关。我们运动时会分泌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能够使人振作、精神愉悦,同时可降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被称为“快乐激素”、“年轻激素”,内啡肽的分泌需要运动达到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时间,现在普遍认为,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例如跑步,维持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长期坚持跑步使得大脑思维更加敏捷、记忆力更好、专注度更高。芬兰科学家花了三年的时间,通过对比10对男性双胞胎运动数据,让其中一人每周至少跑步两次,另一人不运动,之后分别扫描了他们了脑部,发现每周跑步的人,脑部灰质区域更发达。灰质是信息处理的中心,能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显然,跑步能够提高大脑活力,降低灰质区域的萎缩,使得人的思维更加敏捷和年轻化;美国马里兰卡大学通过对比扫描了10天不跑步的运动员的大脑,前后数据结果发现他们的血液流向海马体的量减少,大脑海马体是人体的记忆系统,与学习和记忆紧密相关。海马体的血液供应减少意味着整个大脑的血液的供应量都会减少,从而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因此维持长期的跑步,记忆和学习能力都会提高;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大学研究证明高水平耐力选手专注力和抗精神疲劳能力更强,他们用两组骑自行车的志愿者来做对比实验,一组为专业选手共11名,一组是业余选手共9名,分别完成一个20分钟的测试赛,又以直接测试和先进行30分钟认知任务后再测试两种情况来实验。认知任务,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大脑集中注意去完成的任务,进行的时间久了就会引起精神疲劳,抑制大脑活动,任务的目的是比较运动能力对大脑专注和疲劳的影响。结果很明显,专业选手的测试结果都比业余选手的好,经过长期训练的选手,大脑会更加专注和更耐抗疲劳。
综合上述,坚持长期的跑步真的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加聪明!跑步不仅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健脑。不过跑步锻炼该是合理安排的,保持长期的一种运动状态,大脑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好,并不是锻炼的强度越大越好,也不是运动时间越长越好,大脑也会过度劳累,以致损伤的。曾有德国科学家研究过一项实验,他们扫描了参加一场持续64天长达4800公里极端荒谬的超级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赛前、赛中和赛后的大脑,最终得到的数据是这些跑步者的大脑灰质体积比跑前缩小了6%,而普通老年人的大脑萎缩每年仅为0.2%。过度运动,无疑会加剧大脑萎缩的速度,参赛者的大脑或者8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长期过度运动的后果可想而知。适量科学的运动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
学龄前儿童如何科学的运动
学龄前儿童科学的运动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鼓励多样化的运动:学龄前儿童需要各种类型的运动,包括跑步、跳跃、爬升、平衡、灵活性和协调等。鼓励孩子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例如跳绳、踢球、打乒乓球等。
2.提供安全的运动环境:确保孩子进行运动的环境是安全的,例如避免在车辆较多的马路上玩耍,提供适当的保护装备(如头盔、膝盖和肘部护具等)等。
3.鼓励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都非常重要。户外空气中的自然光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和睡眠质量。而户外运动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
4.鼓励积极的竞争:对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男孩子,竞争意识是很强的。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竞争,这会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5.设置适当的挑战:让儿童在运动中面对适当的挑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但记得不要设立过高的目标,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失望,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科学的运动,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